|
|
- 書籍介紹
我們所期待於學術討論的,僅是為了還原古代人事?抑或希望還能從中理解人與生活互動間曾有的嘗試,且由此反思今日之可能。
舉者,養也,不舉子,就是不肯養育從己所出的子女。但是,為什麼要拒絕一個新生命的降臨?是只有賠錢的女兒被溺,還是男女通殺?抑或是在母親腹中,不知性別的胎兒也一併除去?殺嬰、墮胎算不算是殘殺生命?胎嬰兒是否算是一條生命?兒女的性命是父母的嗎?這是一個法律的問題?還是一個道德的問題?一個時至今日仍然爭論不休的問題,距今千年前的宋代父母如何面對?距今千年前的知識分子們如何看待?距今千年前的法律如何規範?距今千年前的政府又如何處置?
無論在宋之前或宋之後,不舉子都是歷史現象之一。但在宋代,不舉子的確在士大夫的關注之下成為「問題」。本書由性別、醫學、士大夫、國家、道德、律法、政治、經濟……等多種途徑趨近歷史,作者從生育出發,緊扣不舉子議題,追問「性」、「命」、「生」、「死」在宋人人生中的價值與意義,探究、解析了宋代社會文化的深層。作者並沒有理所當然地直接以當時人所說的話為當時的歷史,除了探討史料背後的立場與目光為何之外,更透過一連串對「歷史」事實的分析、檢討與反省,嘗試突破書面文字在經意或不經意間佈下的重重陷阱,從不同角度思考在話語背後曾被噤聲者的為難。透過作者的處理,不但重建了宋代的「不舉子」現象,也促使我們思索歷史的整體性,與其不可割裂的特質,以及歷史研究路徑和呈現方式之間的問題。
- 作者介紹
劉靜貞,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,東吳大學、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,研究領域為宋代社會史、中國婦女史、歷史教育、歷史的書寫與認同等,著有《皇帝和他們的權力:北宋前期》和《不舉子:宋人的生育問題》專著和多篇論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