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- 館內可閱覽數
- 館外可借閱數
- 書籍介紹
- 作者介紹
- 目次
- 標籤(0)
- 收藏(0)
- 評論(0)
- 評分(0)
- 引用(0)
|
館內隨看隨還 | 館內閱覽說明 | 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![]() |
「館內閱覽」僅限到館讀者於館內線上閱覽使用,讀者可利用館內電腦設備進行電子書「隨看隨還」。 「隨看隨還」每次僅限開啟一本電子書閱讀,關閉瀏覽器後自動歸還。 上方書籤如有「館外可借閱數」,亦可登入後點選「我要借閱」,長期借閱本電子書。。 |
|
我要借閱 | 館外借閱說明 | 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
「館外借閱」提供國家圖書館之讀者,可借閱電子書於 10 天借閱期限內,不限次數的閱讀。 每位讀者,最多可同時借閱 3 本電子書,借閱到期或提前歸還後,可以再借閱其他電子書。 電子書借閱,須具備國家圖書館iNCL帳號,若尚未成為會員,請申請帳號[加入會員]。 |
- ◎ 前一個借閱到期日: 無 。
- ◎ 目前已有 0 個預約者。
透過一個讀私塾(書房)的學生的眼睛,觀看村民們為了砍伐竹子引發衝突,斬雞頭發誓清白的行徑,刻畫教授「論語」的夫子,如何斯文掃地的搶先撿回被砍頭而丟棄的死雞。寫出了少年幻滅的悲哀,及臺灣傳統書房教育式微的種種樣貌。 作者那無可奈何的心情、淡淡的諷刺、追憶懷舊的情緒,就像「論語」與「雞」不合諧的放在一起,一切的一切都盡在不言之中。
作者簡介: 張文環(199-1978)
嘉義梅山人,1927年負笈日本,1932年與東京留學生組織「臺灣藝術研究會」,創辦《福爾摩沙》雜誌。1941年創刊《臺灣文學》雜誌,和日本人西川滿的《文藝臺灣》分庭抗禮,形成戰時思想上壁壘分明的兩大陣營。1943年小說〈閹雞〉由林博秋改編為台語話劇,由「厚生演據研究會」成員於台北永樂座公演,創下臺灣話劇史上劃時代的成功。作品多以日文發表,是日治時代臺灣重要的小說家,題材以台灣風俗民情為主,流露深刻的人道關懷。
戰後因政治原因曾封筆長達三十年,7年代以浩劫餘生的心境,完成長篇力作《在地上爬的人》(或譯為《滾地郎》),這是一部很動人的仰賴土地爭生存的故事,很生動描繪了淪日五十年中,臺灣民眾被壓迫、被污辱的生活樣貌。他的文學並不適合貼上「抗日作家」的標誌,但就像他自己早早便被貼上「臺灣人」標誌的情形相同,張文環是深深紮根在臺灣大地上的作家。作品有《張文環全集》(台中縣文化局出版)。
本文的引用網址:
(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複製按鈕,請將上方文字選取後複製,在您的blog中發表文章時貼上)
書目內嵌程式碼:(可將下方程式碼選取後複製,在您的blog中發表文章時嵌入)
書目引文格式︰
(若您的瀏覽器不支援複製按鈕,請將上方文字選取後複製,在您的blog中發表文章時貼上)